4月23日,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如期而至。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的穹顶之下,上演了一出能源赛道的“三足鼎立”格局:兆瓦超充桩将超充技术竞赛推向白热化;全新换电模式喊出要打造全球最大换电网。与此同时,在6A05展台馆的吉利醇氢展台,观众正举着手机在加醇站前打卡。在以“电池技术”为潮流的上海车展上,甲醇这种新能源模式另类出道引来围观。
当新能源车企在电池技术的边际效应中短兵相接,中国西北大片风光绿电向“液态可再生能源”的转变正在重写中国能源的新方程式,吸引着国家战略资本与产业巨头的深度布局。截至目前,国家层面已出台50多项支持政策,明确将甲醇加注站纳入新基建范畴,并通过《能源法》确立绿氢-绿醇产业链的战略地位,“三桶油”的入局更将赛道推向高潮。目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均已与吉利旗下商用车品牌远程多层面合作,形成从绿醇制氢、储运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正如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乔治·奥拉所预言的那样,绿色甲醇正成为带领人类跨越油气时代的绿色能源。
百家争鸣的能源版图背后,实则是新能源赛道深水区的集体焦虑。2024年,东北三省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仅占全国总销量的5.74%,凸显出东北新能源车市场在全国的“低姿态”。不仅如此,商用车市场的新能源推广也面临复杂工况下进退两难的“经济困局”:氢燃料电池重卡购置成本约120万元,513度电的纯电重卡购置成本约65万元;并且还面临高企的充换电站、加氢站建设成本。另外,氢燃料电池和纯电重卡自重大、载货少,也成为市场大面积推广的阻碍之一。
在续航焦虑与基建成本的行业困局中,醇氢电动技术路线刺破了某种认知茧房。它是在电动化基础上,将风电、光电转化的可再生绿色甲醇液态燃料与甲醇发动机作为能量的储存和转化单元,充分发挥了甲醇液体能源能量密度高、补能便捷、安全可靠等优势,一并解决了燃油增程不减碳、不经济,纯电续航不足、补能不便、重量较大、低温衰减、成本高昂等主要痛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理想构型,是电动化的升级。这似乎也揭示了新能源革命的另一重真相:真正的技术革命,不在于表面形式的颠覆,而是对能源本质的重新发现。
在“富煤、少气、贫油”的能源困局中,发展绿色甲醇能源最符合中国国情、能源现状、能源安全。其核心价值在于将风电、光电等不稳定绿电转化为液态能源载体——通过电解水制氢并耦合二氧化碳合成甲醇,既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存储,又形成碳循环利用体系。中国的能源结构导致油气对外依存度超70%,而作为全球最大甲醇生产国,发展绿醇可突破能源卡脖子风险。相较于电池储能的成本与安全瓶颈、氢能储运的技术障碍,液态甲醇兼具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同时甲醇加注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加油站进行快速低成本的改造,保留汽柴油时代的基础设施价值,实现社会资源的新能源化转型。从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提出的“甲醇经济”理论,到欧盟2035燃油车禁售政策对电制燃料的豁免,再到杭州亚运会主火炬的零碳实践,甲醇正成为能源转型的核心枢纽:既承载风光绿电,又重构氢能生态,更开创了从“黑色石油”向“中国绿色石油”跨越的能源自主道路。
目前,甲醇能源在车端应用已近4万辆,累计行驶里程超200亿公里。尽管吉利的远程醇氢电动家族首次亮相上海车展,但其成员已全面覆盖干线物流、短途运输、城市配送、工程用车、城市公交等场景。在购置成本方面,醇氢电动重卡约55万元,对比可以发现,氢燃料电池重卡为醇氢电动重卡的2.2倍,纯电重卡购置成本为醇氢电动的1.2倍。并且醇氢电动重卡自重更小、拉货更多,运营效率提升30%以上,相当于额外再节约费用30%。此外,远程以醇氢电动汽车推广为核心,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打造醇氢运力生态,加速推动商用车能源变革进入新时代。
上海车展的镁光灯下,兆瓦超充、极速换电、液态甲醇加注,共同书写的正是中国能源自主话语权与“补能平权”:能源路线的多元化,才是中国突破产业天花板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