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再次翻到4月17日这一页,新中国航空工业已经走过了74年的奋斗历程。70余载天高海阔,从筚路蓝缕到逐梦空天,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骨干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用一代代航空人的接续奋斗、一项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和一个个国之重器的诞生,在浩荡长空谱写下一曲壮歌。
1951年,抗美援朝战场硝烟滚滚,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捍卫世界和平。仰望天空,尽是敌机肆虐,前线将士们日夜期盼着属于中国人民自己的战鹰能够刺破苍穹,制胜疆场。
就在那年战火纷飞的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由此开始在“一张白纸”上开基立业。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制造业的皇冠”,是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彼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党中央高瞻远瞩,毅然决定投入60亿斤小米的巨额资金,优先发展航空工业,饱含着新生的共和国对发展航空事业的深切渴望与坚定决心。
虽暂时落后于人,但航空人深知,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坚韧起步。
大国之翼,动于九天之上。从修理到仿制,从测绘到自主研发,航空人始终一步一个脚印。
从1951年开始,六大修理厂边建厂、边抢修飞机、发动机,胜利完成了朝鲜战场飞机、发动机修理任务。进入“一五”时期,13家航空骨干企业迅速建成,新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修理到制造的重大跨越,捷报很快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传来:1954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首飞成功,获得了毛泽东主席签发的嘉勉信;1956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歼5一飞冲天,《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1957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多用途运输机运5首飞成功;1958年,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第一架初级教练机初教6首飞成功;1958年,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直升机直5首飞成功……
征途漫漫,一代代航空人在砥砺奋进中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从高空高速的歼8横空出世,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毕露锋芒,再到航母舰载战斗机歼15“飞鲨”傲啸海天,隐身战机歼20“威龙”龙吟长空,大型运输机运20“鲲鹏”四海出征,直升机直20“神雕”列装服役,隐身战机歼35A惊艳亮相,“昊龙”货运航天飞机即将往返寰宇……一型型大国重器接连划破长空,见证着新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跨越。
为人民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创建伊始就被赋予的初心使命。74年来,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先进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使我国跻身航空制造大国行列,成为保卫祖国安全、人民福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可靠力量,正以昂扬姿态奋进在航空强国征途。
民机产业同样是支撑航空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翼。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坚持把发展民机产业作为主责业务。在数十载的发展中,有力支持C919完成适航取证并投入运营、ARJ21批量生产交付和运营;AG600“鲲龙”完成全部取证试飞科目,即将迈入市场破浪腾空;“新舟”系列从支线客机远航海外到逐步探索出灭火机、遥测机、人影飞机等用途;AC系列直升机护航社会民生,“翼龙”无人机开拓低空经济新蓝海……
这些里程碑式的突破,填补了我国民用航空的多个空白,更在全球民航领域奏响了“中国智造”的崭新乐章。
在报国的征途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始终不忘初心使命,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当好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构建“主机—系统集成供应商—专业供应商”的新型航空产业组织体系,通过航空高科技辐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当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当好民生事业的“顶梁柱”,聚焦提质增效,连续多年实现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以航空领域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战略、赋能社会民生。
迈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航空工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亲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通飞、沈飞、昌飞等航空装备生产一线考察,给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队员们回信,为新时代新征程航空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希望你们继续再接再厉,在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方面再创佳绩。”
“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上下更大功夫。”
“在推动航空科技自立自强上奋勇攀登,在促进航空工业高质量发展上积极作为。”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踏上航空强国的新征程, 全体航空人将大力弘扬“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加快建设现代航空工业体系,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向着建设世界一流航空高科技产业集团的目标坚定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航空力量。